• 《新史学》创刊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实录笔记

    作者:江海一蓑翁(来自豆瓣)

    2017.9.24

    上周日(924日),蓑翁在南大国际会议中心,全天聆听了《新史学》创刊十周年学术研讨会。杨奎松、应星、张凤阳、李伯重、吴重庆、吴飞、陆扬、王汎森……众多在自己的阅读生涯里熟悉的作者名字,都在这次大会上得见真颜。这样名师荟萃的阵容,让会场也是人气超旺,以至于蓑翁上午半天,都是站着聆听完分论坛的。

    本次大会除了邀请大量著名历史学学者之外,也广泛邀请包括社会学、政治学、环境学等在内的其他学科学者。来自不同学科与研究方向的学者之间的思想碰撞,让台下的蓑翁很受启发。正如就听音乐而言,现场演出的魅力要比听CDmp3大很多,听一场高水平现场学术讨论的收获,也要比自己在家闷头读书,来得更为丰富。

    这场大会由王汎森先生担纲闭幕演讲,安排可谓上善,王先生的演讲跟他的文字一样精彩,条理清晰、富于洞见,听完受益匪浅,只可惜王先生的演讲只给了20分钟时间,实在太不过瘾,略为遗憾。

    下面,就为大家分享蓑翁聆听的两场分论坛、圆桌讨论和闭幕演讲的笔记实录,供大家参考:

    上午,“革命史研究的转向”分论坛:

    行龙——山西农业集体化。

    王奇生——阎锡山与中共(19351945)——山西对中共革命特别重要,向新疆、内蒙开拓都不成功,只能向东往山西,阎锡山最学中共,山西是中共从西北到华北的重要枢纽。

    李金铮——释“新革命史”——新就在解释视角和方法发生了变化,举例说明:中共征粮——农民的踊跃性——为何踊跃,挖掘基层社会和普通民众的主体性,新史学视角应用到革命史研究中。

    吴重庆——中国革命中的阶级分析、底层收益与社会再造——阶级分析与土地革命,土改之前先做调查,土改中的统筹分配,土改中政策把握的分寸感,土改标准的灵活和非统一化,从来没有成功的和平土改,只有不彻底的和平土改,肯定没有成功的暴力土改,只有已完成或未完成的暴力土改。

    李里峰——民族与阶级之间:中共早期的“国耻”论述——革命史研究的教条化和污名化,新不只是形式上的新,还包括学术上的创新,新资料、新方法、新观点,要区分好的革命史和不好的革命史,说和做的关系——斯金纳的言语行动,《向导》周报的文本分析——民族与阶级是两大主题——出发点都是国耻——三大国耻,挖国耻的根源——中共政治光谱中的敌人与朋友。

    评论人朱浒:对革命感兴趣的人比现代化的人更多;王奇生老师文章侧重中共,阎锡山讨论不足,文章以十年为整体,但十年里境况其实很不相同,可以再细致一些;吴重庆老师文章,生态因素论述不足;李里峰老师文章,对国耻概念的起源、发展与传播可以有更多论述;李金铮老师文章,对新史学的界定并不陌生,更多像各种新观念的拼盘。

    应星:跟法国革命史研究相比,中国革命的新史学研究其实还显不足。

    孙江:理解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必须要理解中国革命的贡献,最重要的就在于组织化,新在于革命史的去神秘化、去本质化。

    下午,“我者与他者”分论坛:

    胡成——全球史视野下的中国史研究——全球史在国内蔚为可观,全球史对语言能力的要求,社会史的视角与全球史视角的异同,德国跟中国在受害者历史方面的类似性。

    方维规——欧洲沙龙小史——自己的博士后研究民国时期北京上海的著名沙龙,请老师写序——正好在巴黎讲学,序言变成了欧洲沙龙的小史,直接念论文原文,两本书推荐——剑桥大学教授《现代世界的诞生》,德国教授《世界之变》。

    陈恒——世界历史研究的新领域、新方法、新概念——信息量非常大,这些信息成为档案的很有限,档案成为知识的又很少,任何学术和文化都要落地,世界历史研究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转向。

    李猛——全球视野下的新史学——希罗多德:历史学之父,希罗多德关于历史的探究。

    侯深——在自然中重写城市史——大的我者与他者的关系:人与人以外的自然的关系,来美国大峡谷的目的:自拍与拍他人,忘记领略自然的本心,缘史:文化的历史,谷史:自然的历史,文化史视角的城市史把自然和乡村视为“异域”,把物质史的视角带回到城市史研究当中,马克思的“新陈代谢断裂”对于城市史研究的影响,自然被马克思看成一种可被利用的资源。

    下午,圆桌讨论及闭幕演讲:

    李伯重——长江后浪推前浪,多种观点和方法的碰撞。

    张凤阳——政治学的学科中断三十年,两个基本套路:政治科学和政治哲学,学科的交叉与交流是大好事。

    应星——历史学与人类学的交叉成果累累,2002年的研究题目是身体政治,不能只沿用西方理论,而要发现理论、创新理论,社会学不能没有国家面向和历史面向,费孝通对社会学研究只见结构不见人的批判,史料梳理和史料解释都是很耗精力的,社会学研究需要参考历史学的文献史料研究功力。

    闭幕演讲:王汎森——重访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台湾商务印书馆重出钱穆系列著作,请王老师为本书写导论,87年的历史记忆探讨,三十年后早已成为显学,历史不会停留,一直往前,自己成为老先生,清朝最盛时写的国史选择的学术人物,跟钱穆、梁启超写的清代学术史选择的人物大不相同,梁启超早期受康有为影响,强调今文学派,倾向宋明理学中的王阳明一派,后期发生变化,转向考证和清代学术,梁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认为清学是对宋明理学的反动,认为清学是客观真实之学,钱穆的同名著作跟梁思路完全不同,并没有赶科学主义浪潮的时髦,不承认清学是宋明理学的反动,不承认清学就是科学,而认为清学还是宋明理学发展的结果,清学的核心,还是靠曾国藩等理学人物,钱著:学术史的史料革命,架构跟梁著有很大不同,用词简约、意蕴深远,对重要思想家言论的把握,以及思想家之间关系脉络的梳理很到位,比梁著对清代学术的把握更到位,新史学视角下看钱著——明清史视角下对新史料的发现与重构,使得这方面研究还大有可为,旧史料通过网络技术的再发现,也有很大可能,钱著还是聚焦于思想本身,没有太多探讨思想与时代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现今看待清代学术的视野也在变化,钱著和梁著都看不出历史的层积,也为当下研究创造了空间,失败者也在书写历史,只不过其书写的层级跟成功者不同,柏格森(?)——历史就是当你成为被告时,可以用所有事实为你辩护的方式。

    2017.9.25晚整理于竹林斋

    (本实录笔记因未经演讲者审核确认,如有谬误,文责由蓑翁自负,供大家参考。)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638851189/

  • 责任编辑:tm211
  • 相关文章
  • 发表评论
  • 评分: 1 2 3 4 5

        
  •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