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去,创新发展一方水土
张建邦
农村是个整体,农垦是农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小康不小康,主要看老乡,”中央已立下到2020年全国建成小康社会的军令状。农垦是农业国家队,农垦改革与农村改革有很好的亲和性,农垦带动农村发展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相比于“走出去”,农垦企业抱团到国外创办企业,经营各种业务,与国际农业跨国公司同台竞技,体现了对自身实力的自信。“走进去”,是农垦进一步加强垦地合作,推进农村经济转型,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农村“四化”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如期建成农村小康社会,体现农垦企业的责任与担当。
曾几何时,国内学术界把“三农”问题定性为“世界级难题”,中国的“哥德巴赫猜想”。“哥德巴赫猜想”是世界著名八大数学难题之一,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证明了(1+2),距离皇冠上的明珠仅差一步之遥。“三农”问题的最终解决,在笔者看来,以农垦改革发展的成就与实力,农垦最有资格,最有发言权。走进去,集中农垦整体智慧,主动承担国家改革攻坚课题,攻克“三农”问题,为国家建立更大的功勋正当其时!笔者在基层农场工作,同时潜心研究“中国农村发展”课题三十年,形成十多万字的研究资料。笔者希望在国家、部农垦局的组织与决策下,亲自进行课题攻关,创办农村改革试验区,亲手摘取中国“哥德巴赫猜想”这颗明珠。圆梦农垦,圆梦桑梓!
三十年的艰难守望
1982年7月,我从广西农学院林学分院(今广西大学林学院)采运专业毕业分配到位于上思县十万大山北麓的广西农垦国营平江农场(该场于1996年3月与同系统的国有昌菱农场合并),该场有10万亩山林土地,近千人口,有七个生产队,其中六个生产队一字排开,挂在方圆上百平方公里的高大山体之间。记得刚到农场时,一位老农艺师带我去认识各生产队,由于当时有些生产队尚未通车,两人一大早从场部出发,翻山岗,趟溪谷,浑身汗涔涔的。渴了,喝口山泉解渴。饿了,在职工家里随便吃点红薯、稀饭什么的。山里有不少风景优美极致,但是我们无暇顾及这些,急忙着往前赶路,绕了一大圈,太阳将近下山时回到场部,行程三十多公里。还好我生长在农村,身体还承受得了,晚上睡觉尽管感觉很累,却怎么也睡不着,两眼盯着天花板出神,心想着职工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长期跋涉,辛勤劳作。想想这就是今后的工作环境,撅着嘴,什么也不说,身子骨痛了好几天。上世纪八十年代,大学生是天之骄子,一个山沟农场来了个大学生,自然得到场领导和职工的格外关注,第二年我便担任了人口最多,专门种植水稻供应全场口粮的第一生产队队长。1985年担任生产科长,1990年10月底担任副场长职务。为了冲淡山沟农场生活的平淡,1984年底我自选了“中国农村发展”课题业余进行研究。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广西农垦开始大刀阔斧进行改革,我一边积极参与农场改革,熟悉管理;一边进行农村发展课题研究,并确定了在时机成熟时亲自操作课题实施的目标。自从心里有了这个梦,便总想多找一些机会来历炼自己。1987年5月,笔者和生产科里要好的同事,两人结伴去攀登农场附近的白石牙顶峰。白石牙顶峰为十万大山第二高峰,海拔1381米,处在上思县与防城港市之间。听登顶回来的人说,从顶峰上可以看到北部湾、越南芒街等美景。十万大山粗犷雄浑,林木参天,延绵百里,著名电影《英雄虎胆》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我们选好了行走路线,准备了简单的行装、食品和地形图,又从职工那里借来一杆火药枪(那时还没进行枪支管制)就上路了。沿着昔日的“盐巴路”走到位于上思与防城分水的那芹坳,再往上走就没有路了。处在高海拔的山脊树木长不起来,到处长满平胸高的茅草和灌木丛,我们劈荆斩刺,艰难前行。山窝的地方长着密密的苦竹很难通过,我们只能屁股朝前,用后背上的背包开路,腿蹬竹杆硬闯过去。站在高山之端,极目远眺,完全没了人们活动的迹象与喧闹,偶尔有飞机从头顶上空穿过。自然界得到无限放大,人却变得格外渺小,甚至产生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那种“一览众山小”、“千仞挺拔,无欲则刚”的现场感,此刻变成了脑海里思想稀空的升华。足足走了一整天,傍晚七点半钟,我终于登上了白石牙顶峰,而我的同伴却停留在距离顶峰大约一公里的地方再也走不动了。望着如血的残阳带着仅有的一点余晖慢慢坠落,北部湾海面上仍有几只晚归的帆船。正北面三十多公里外的上思县城渐渐淹没在夜幕之中。西南面,夜幕中我分辨不清越南的芒街究竟在哪个地方。夜,正悄悄向我们围拢过来。在顶峰上稍作简短停留,我们便迅速往山下撤退,在距离顶峰大约两公里的山谷里,发现了潺潺流淌的山泉,我们停止了前进。找到一块适合露营的地方,迅速生火做饭以解决饥肠之急需,在极度困倦中我们在山野度过了一个不寻常的夜晚。经过两天艰苦跋涉,我们顺利返回到场部。由于体力透支,我仿佛生了一场大病。此次登山活动,不仅使自己的心志得到很好的锻炼,同时也是一次难得的探寻之旅,使我发现了白石牙顶峰潜在的巨大的旅游开发价值。
1990年9月,我自费到广东廉江长青水果场进行实地考察。该场的前身为知青水果场,1981年因经营不善倒闭解体,剩下五名干部重新筹措办场,得到县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自1983年以来,他们采取国有果场与农民联营承包的一套新方法开发种植水果,几年来先后有166条自然村,7600多个劳动力进场承包种果,使果场在原有柑桔300多亩的基础上发展成为拥有优质水果4.7万亩的大型水果场,走出一条以国有果场为依托,带领农民治穷脱贫,实现共同富裕的“长青之路”。1992
年10月完成中心研究论文初稿,后经三易其稿,1996年8月完成中心研究论文《我国城乡体制改革的几点非传统思考》定稿,全文近6万字。1996年3月,为了锻炼心理素质,体验市场,我从副场长岗位上停薪留职下海搞农业开发,2000年10月回农场上班。重新经受了四年的苦累,我觉得自己变得更加自信和可以信任。2002年底我担负了农场皇袍山景区项目开发建设工作,由于自己的积极主动,认真负责,苦干巧干,从“零”起步,推动了计划总投资达3亿的景区建设。
2003年12月,我自费到北京参加由《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等单位联合主办的“首届新乡村建设”研讨会,与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同台讨论。2005年10月,我把研究资料结集寄给时任自治区政府主席陆兵。2006年8月致信温家宝总理并附上所有的研究资料,阐述建立改革试验区的意见。也就是到了这个时候,我感觉基本的理论思路已经成熟,基本的改革实施方案已准备就绪。2009年11月,应华中科技大学等单位邀请参加第三届“县乡干部论坛”,作“推进乡镇体制向企业建制转变的研究与实践”主题发言。会议期间,北京某大学一位女副教授对我说, “课题研究是学者的事,你一个基层实际工作者也参与课题研究,真是太为难你了。”我竟一时语塞,想不出适合的话语来回答她。首先,我很佩服这位女学者的勇气,她能走出书斋,深入基层农村,推动乡村建设十多年,这已经很不容易了。然而,很多学者和一些刚走出校门的研究生,他们不熟识农村情况,连基本的劳动技能都不掌握,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农村课题研究又如何得出真知灼见的东西?我在农场做实际管理工作,又熟悉农村情况,同时研究“三农”问题,这难道有什么不可以吗?实际上,问题远不止这么简单。笔者总结三十年来课题研究历程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只有一个可以,却有一百个不可以。学者们有一百个可以,却有一个不可以。我可以全身心投入到课题研究中去,得出的研究成果如果有条件实施,自己就可以实现,这正是我的底气所在。我坚信,只要我做到极致,就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风景;却不可以有任何研究经费和体制实施条件。学者们要经费有经费,要实施条件有实施条件;却很难做到全身心投入到课题研究中去,得出的研究成果连自己都拿不准,只能自己吓唬自己,“三农”问题被学术界定性为“世界级难题”,其原因大概就在这里。
十八大召开前夕,我写了“打开别样的改革窗口”的综述,以及自己的“中国农村发展”课题研究资料寄给新成立的清华大学农村发展研究院。在给研究院领导的信中,笔者首次引用大树模型来解释未来中国行政体制的设置,用大树的根部比作处于基层的县(区)乡政府,树干与树冠比作处于上层的地区、省和国家政府。上面千条线,对应下面应该是巨大的根群,而不是通常所说的一根“针”。大树的根部有两个主要功能:第一个主要功能是起支撑作用,相当于县(区)乡的行政、政权职能。第二个是提供养分的功能,这就是本研究课题着重解决的实行“县(区)乡企业集团管理”的问题。大树只有根部具备强大的支撑与吸收功能才能枝繁叶茂。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只有基层政府同时具备强大的支撑能力和提供养分的能力,国家才能繁荣昌盛。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前,我给国家发改委寄去“科学公正实效推动国家改革发展”的专题,提出了县(区)乡作为基层政府应有别于市以上各级政府,在处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上,必须做到两个百分之百,市场要完全到位,政府也要完全到位,基层所有的问题必须在这一层次得到全面解决。同时笔者也想借题表明,由于本实践研究课题跨度很大,广泛涉及理论与实践的方方面面,无法纳入评价体系,希望有关方面给本实践研究课题以科学公正实效的评价,尽快将研究成果应用到改革实践中去。2014年11月中旬,我给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寄去“加强顶层设计,推进县(区)乡企业集团管理”课题攻关与改革试验的专题及全部研究资料。2015年5月,我第二次给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寄去“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解决社会科学的问题”的专题。在专题中,笔者重点阐述了包括实行县(区)乡企业集团管理、大力弘扬乡土文化和“一乡一亿”财政支持计划“三位一体伺服改革方案”,在当今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背景下,必须另辟蹊径,更加强调改革举措的科学性、实效性与可行性,使经济重新回归高位运行。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强调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统一性和客观性,研究人员必须全程参与理论研究和实际操作,这样才能有效避免研究成果的不确定性。书可以读薄,也可以读厚。改革也是这样,复杂的改革也可以变为简单。这就要求研究人员必须有长期、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有扎实的实际运作能力与经验,这样才能得出综合性、操作性、可行性都很强的方案。“县(区)乡企业集团管理”改革试验具有可复制性。
三十年,我专心致志,一心把农场工作搞好;三十年,我心无旁鹜,潜心钻研课题;三十年,我淡泊名利,孤军苦旅,筚路蓝缕。三十年等一回,终于迎来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生有几个三十年?此时不拼,更待何时?!
农垦就是核心技术
今天的改革,不是优雅如歌的行板,如何冲破关山重重的思想障碍,突破盘根错节的利益藩篱,闯出一条改革发展的阳关大道,正在考验我们民族的整体智慧。改革开放以来,靠着“拿来主义”,以市场换技术,以空间换时间,我国迅速实现与世界前沿技术靠接,追赶世界经济潮流,从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短短三十多年时间迅速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未来中国要超越“中等收入陷阱”,跃升为世界经济龙头老大,进入发达国家行列。面对中国的和平崛起,世界阵营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一些朋友变成对手,战略伙伴变成战略遏制。世界不能再教会我们什么,中国需要静下心来发展自己的核心技术,破解国内发展难题,昂首独步于天下。如何深化改革,改革的突破口在哪里?传统的“问题导向”、“摸着石头过河”的思维方式,能够解决一般层次的问题。但是对于深层次问题的解决却无能为力。大风起于青萍之末,作为主要矛盾的台风眼风速几乎为零,表现为“无矛盾”和“无问题”,大鱼往往跟在网后面而不露形迹,这需要独具慧眼,施策于无形,才能抓住主要矛盾,使改革事 半功倍。
笔者在长期的实践研究中,通过大量的例证,严密的逻辑演绎和类比分析,特别是有了农垦改革发展成果这个“定海神针”,得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在于,一是实行县(区)乡企业集团管理,二是大力弘扬乡土文化。这样看似另类而又风牛马不相及的改革举措何以成为破解中国发展难题的灵丹妙药?大道至简,天机尽在其中。所有这些在我的研究资料中都有详细的论述,这里限于篇幅就不展开来谈了。
实行“县(区)乡企业集团管理”是我们全力以赴的主攻目标,“大力弘扬乡土文化”则由政府引导,民间运作。实际上只要重点突破“县(区)乡企业集团管理”这一点,即可重新调动占人口地域百分之五六十的广大农村,中国改革发展的困局基本可解矣。为什么仅仅实行“县(区)乡企业集团管理”这一招就能为国家改革发展解围?这说明我国基层政府管理体制确实存在一个很大的有待完善的空间,县(区)乡行政效率低下的状况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下面给出实行“县(区)乡企业集团管理”改革技术管理原理路线图。
广东廉江长青水果场改革发展成功案例【国有果场+资金+项目+基地(农民、土地)+技术管理】→中国农垦改革发展成功案例
1.实行大农场套小农场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
2.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园区化综合一体发展。
3.成熟的经营理念和商业运作模式。
→实行“县(区)乡企业集团管理”转型
1.县(区)乡进入经营主体,担负起“统”的功能,与农民的分散经营相结合,新的农村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建立与健全。
2.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产业园区+基地(农民、土地)+资金+技术管理综合一体化发展。
3.先体制外构架,体制内、外“双轨”共同推进,时机成熟时过渡到“单轨”运行。
从以上技术管理原理路线图中可以看出,农垦改革发展成功的案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并非我个人发明,农垦本身就是核心技术。经过长期的市场历练,今天的农垦企业在组织化、规模化和标准化方面都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经得起市场考验,成为国家抓得住,调得动,应得急,发挥着战略支撑作用。当然,农垦企业本身也需要进一步改革完善。
农垦是企业,又发挥政府的支撑作用,农垦企业这种特性决定了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又强调社会责任的统一,达到经济与社会效益同步发展。将农垦与县(区)乡进行类比可以清楚地看出,农垦与县(区)乡都同样担负着治理一方水土的职责。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管辖面积相当于半个广西,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更为复杂,兵团同样担负起政府与企业两种职能,可见,农垦体制是过得硬的。总体上,大的垦区农垦元素是完全可以覆盖县(区)乡的,现在大是大非的问题是,县(区)乡要不要、能不能同时承担起行政与经济职能成为区分农村经济发展快与慢,好与不好的分水岭。县(区)乡有强大的行政、组织和财政资源,自然资源禀赋、集中程度、社会环境、历史文化积淀比起农垦更具优势,更为丰富。通过国家出台财政扶持政策,参考农垦体制,县(区)乡除了担负原有的行政职能,同时担负起对县域农村的企业化管理职责,行政、企业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通过五到八年时间的产业化建设,完备企业化、网络化管理体系,县域农村同样能够成为国家抓得住,调得动,应得急的强大的社会力量。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就会得到进一步的跃升,“三农”问题将得到很大的缓解,最终走向根本解决。
进一步明确地说,实现“县(区)乡企业集团管理”属于一种混合所有制,由于农村市场非常庞大,这对于盘活国有资本存量意义非同寻常,这不单是有力带动经济增长的问题,其综合带动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一、实行县(区)乡政府企业化改革,将极大地盘活政府、部门、农民资源存量,实现1+1+1>3的效果。增量投入效果也会更好。
二、有利于实现团队式整体推进,形成刚性发展,赢得时间。
三、通过组建企业集团带领农民闯市场,增进就业,达到共同富裕,有利于平抑两极分化,增进社会公平,防治腐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四、实行农村企业化管理,以各种经济活动为载体,使政权下沉到乡村屯,有利于遏制黑、黄、赌、毒蔓延的势头,更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从田野到政治舞台
农村改革攻坚的“路径依赖”在于“农垦模式”,突破农村发展困境仍需农垦全面有效的参与。农垦不仅要做好自己本身,更需实现角色上的转变,积极主动参与农村改革,从田野走向中国的政治舞台。选择适合自身的路径进行切入,协助县(区)乡政府实现经济体制转型。
一、发展“地缘经济”成就了当今的广西农垦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广西农垦实施市场化发展战略,鼓励农场向周边农村扩张发展,向农村要土地,要资源,并且根据不同气候和生产条件发展起多种产业。同时有力带动周边农村农民发展生产,脱贫致富,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这种以农场联合周边农村土地资源实现产业化发展我们称之为“地缘经济”。进入新世纪,广西农垦创新发展模式,剥离优势资源,握指成拳,抱团发展,在原有农场产业基础上组建了糖业、木薯淀粉、剑麻、畜牧等八大集团公司,打开了新的发展局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最近,自治区政府副主席张秀隆到广西农垦调研,对垦区取得的成就给以充分肯定。他说,广西农垦近些年取得很大的成绩,有许多新亮点,打造了农场基地、专业集团、园区经济、资本运营、海外农垦“五大板块”,在“走出去”方面成为全区的领头羊,在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延长产业链方面也走在了全区前列。相比于县(区)乡,农垦走得更远,更壮实,为掀起第二次创业积累了经验,储蓄了能量。
二、协助县(区)乡政府实现经济体制转型,发展“地缘政治”
当今,“三农问题”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障碍,而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大力推进“县(区)乡企业集团管理”这一当今最具挑战,意义更为重大的理论与实践课题。农垦作为在农村打拼多年的“卧底”,在这场改革攻坚中,究竟应该发挥一种什么样的特殊作用?面对扑面而来的农村“四化”建设浪潮,其中包含的商机比起农业产业化不知要大多少倍,农垦企业如何把握?因此,农垦企业要来一次全面解放思想和更新观念,通过部农垦局的决策,地方垦区具体实施,全面走进农村,全面加强垦地合作。选择条件比较适合,自身又有相当基础的县,借助国家政策扶持,一步到位实现县域企业集团管理,整体推进县域农村“四化”建设, 在贯彻落实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过程中建立更大的业绩,树立新的政治形象和争取更大的话语权。同时,为农垦企业构筑新的发展平台。
上思县是一个欠发达少数民族山区县,总面积2816平方公里,总人口24万,人少地多,改革张力小。优势资源有林业、农业、畜牧水产、亚热带水果、中医药材、森林生态旅游、建筑材料生产、伊蒙粘土开发等,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县内有广西农垦糖业集团昌菱制糖公司和昌菱农场两家农垦企业,两家企业基础较好,在发展糖业循环经济方面处于自治区领先地位,“十二五”末计划实现年经营总收入近37亿元。加强顶层设计,全面推进垦地合作,组合昌菱制糖公司和昌菱农场两家企业资源,首次实施上思县“县(区)乡企业集团管理”改革试验。
1.通过国家农业部农垦局的决策,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备案,使建立改革试验区于法有据,同时有利于争取国家政策支持。
2.组织有关方面的权威专家及全国农垦精髓力量对全县资源进行系统的调研,制定上思县企业集团管理“十三五”发展规划和中短期发展计划(参见拙文《创办农村改革试验区,促进上思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垦地共同推进改革试验。
3.采取“两核”驱动,带动县域全面突破。
(1)加快昌菱工业集中区开发建设步伐。以昌菱制糖公司和昌菱农场为基础,在原有“甘蔗-制糖-酒精-朗姆酒-糠醛-生物肥-生物质发电”产业基础上进一步延长产业链,面向县域农村,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利用滤泥、煤灰渣建立工厂化育苗基地,为县域农业产业化提供各种优质种苗。利用糖厂、生物发电余热开展冬季培育罗非鱼苗,调节市场。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加强对伊蒙粘土的研发力度。把昌菱工业集中区建设成为辐射上思县和周边县区乃至东盟的经济生长点。
(2)建立平江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开发区。恢复平江农场建制,联合周边农村实现一体化发展。以平江农场场部、平江新村为一极,叫安乡那当村为另一极周边五平方公里列入开发区范围,两极为商住区,中间为工业园区及公共产品设施备用地。以平江农场二、三队有利地形蓄水发电,同时向小城镇供水,发电尾水开发漂流。加快和完善昌菱皇袍山景区开发建设。启动那板水电站库区生态观光旅游。争取开发作为十万大山地理性标志,位于平江地区森林生态旅游区中心的白石牙顶峰观光旅游,同时开发风电和移动通信等业务。森林生态旅游区至县城公路两侧山头实行花化果化。
4. 以组建上思县交通工程和住房建筑两大集团公司为重点,推进昌菱农场组建建筑工程公司,全面参与县域工程建设,增加就业岗位,增强企业积累。争取承担县城北环路建设。启动昌菱旧水泥厂区改造开发建设。
5.全面推进上思县林业、农业、畜牧水产、亚热带水果、森林生态旅游等优势资源形成产业化建设,与此同时,逐步推进政府各专业部门向专业集团公司转变。在此基础上,推进县政府向集团总公司转变,县党委向工委党组转变,一套人马,三张牌子。
6、续建昌菱南苑宾馆南楼,设立广西农垦昌菱企业集团总部,并且使之成为协调县域产业化建设办公区,这也有利于提高县城品位。
农垦与农村的情况有所不同,长期以来一直是平行发展的两种体制。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单位生产率作为国际通用的衡量标准,农垦在这些方面先行先试了一步。农垦的屯垦戍边、北大荒创业史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堪称经典之作。未来农垦与农村两种体制必然要相交,笔者为此已进行了三十年的求索。农垦人从来都不仅仅只为自己而活着。中国农垦事业自她诞生的那一刻起,就肩负着国家使命与历史责任,无论是过去、现在和将来。最后,笔者引用伟人的诗句来结束本文,“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二〇一五年九月十六日
注:该文应《中国农垦》“中国梦,农垦梦,我的梦”大型征文活动而作。据了解,该文已通过初选顺利入围,后来不知何故被淘汰。在决定发给“三农中国”网站时,我又细细看了一遍,觉得作为征文写实的成分多了些,但是,作为励志和个人对科学价值的探索与追求仍有可取之处。愿与大家一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