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文章首页 >> 政策评论 >> 文件解读 >>
  • 崔庆荣:中医药信刍议
  •  2015-11-11 21:39:44   作者:tm211   来源:   点击:0   评论:0
  •  【字号:
  •  

     

    中医药信刍议

    □  省中医药管理局 崔庆荣

    甘肃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一个中医药文化厚重的省份。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诞生在甘肃,中华医祖岐伯、针灸鼻祖皇甫谧的故里在甘肃,颇有影响的汉代医简、敦煌医卷也出自甘肃。可以说,甘肃积淀了数千年的中医药文化。尽管如此,不是所有的人都信仰中医药,甚至有人诋毁、否定中医药。如何让中医药深入人心,甘肃省做了实践与探索。

    一、领导层面重视中医药。

    甘肃省委书记陆浩指出:“甘肃是西部欠发达省份,其医改要突出自身特色。甘肃医药卫生的特色是什么?就是中医药。甘肃中医药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必须善用中医药特色优势解决医改中的突出问题。中医药价格低廉,参与到医改中能显著节约医疗费用,还能带动甘肃中药材产业的发展。”

    分管卫生工作的副省长咸辉指出,甘肃是“中华医学之祖”岐伯、“针灸鼻祖”皇甫谧的故里,敦煌医学和武威汉代医简蜚声中外。甘肃中药材资源丰富,当归、党参、黄芪、大黄等品种著称全国,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全国第一。这是甘肃发展中医药事业的优势。甘肃各级财力困难,而中医药价格低廉,充分运用中医药,能节约医疗费用,缓解财政支出压力,减轻人民群众医药负担。为此,省政府要求,支持和扶持中医药进社区、进农村,让中医药在医改中发挥应有作用。

    卫生厅党组书记、厅长刘维忠认为,解决甘肃医疗卫生问题,必须大力发展中医药,一定要做到中西医并重。甘肃是一个农民占绝大多数的省份,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解决了,甘肃的医改就算破题了。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色优势能降低医疗费用,提高治愈率,且中医药在农村有很好的群众基础。因此,解决农民看病问题,中医是最“划算的方法!解决医疗问题首重预防,中医“治未病”理念及其在养生保健方面的优势契合了预防理念。发展中医药、开展健康教育,能提高群众健康意识和健康水平,让百姓少生病、晚生病。中医药治病疗效好、价格便宜,受病人欢迎。且中医药相对安全、副作用小,尤其是刮痧等非药物疗法更是独具特色。

    考虑到经济欠发达,自然条件差的省情实际,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省卫生厅提出了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廉、验的特色优势,用最简单的办法解决最基本的问题,用尽可能低的费用保障居民健康,走有中医药特色甘肃医改之路的医改总体构想,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

    二、让西医人员了解中医药。

    1、大力开展西医学习中医活动。刘维忠厅长指出,开展“西学中”活动,其目的就是要在全省掀起一个学习中医、热爱中医、关心中医的热潮。让西医人员学习中医,就是通过认识、了解中医的科学性,实用性,在临床工作中不排斥中医、不歧视中医,进而鼓励、引导适合看中医、吃中药的病人,运用中医药方法解决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减轻病人就医负担。从2008年起,在全省范围内广泛开展西医学习中医活动,每年至少培养西学中人员700名。经商甘肃省学位委员会同意,省卫生厅委托甘肃中医学院举办在职脱产三年“西学中”硕士学位课程学习班。在高级职称晋升实践技能考试中,西医人员加考中医知识的内容。

    2、加强综合医院及乡村社区中医药工作。在县级以上综合医院设立了中医管理科和门诊中医科,住院部设立了不低于总床位数5%的中医病房。在鼓励县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的西医临床科室积极开展中西医结合服务的同时,将西医科室中药消耗量、中医康复治疗人次等中医药内容纳入综合医院等级评审标准和日常业务工作考核指标,全省公立综合医院初步形成了中西医并重的工作局面。制定并落实了乡镇卫生院等级评审标准中医药服务的“三个三分之一制度”。

    三、让中医人员干好中医的事。

    1、开展中医学经典活动。从2008年起,在全省范围内广泛开展“中医学经典”活动,2011年还开设中医学经典研究生班。

    2、开展中医药五级师承教育工作。2010年,省委组织部和省级卫生、财政、人社等部门联合开展省、市、县、乡、村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目前在全省选拔了1000名指导老师,配备了3000继承人,培养中医实用型人才。并按照每年每位指导老师2000元、每位徒弟1000元的标准落实了补助经费。

    3、调剂质量稳定、疗效确切的院内中药制剂在全省范围内使用,根据工作需要适时调整中医药诊疗服务价格。

    4、要求各级政府要普遍将各级公立中医医院和综合医院中医科床位的补助标准提高到同级综合医院床位补助的1.5倍。

    5、开展甘肃省名中医、甘肃省乡村名中医评选,调动中医药人员的积极性。

    四、鼓励病人使用中医药。

    1、提高中医药服务需求的可及性。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努力实现三个“全覆盖”。即向乡镇、社区、村组全覆盖,满足对中医药服务需求的可及性。

    2、使用中医药个人少花钱。在城镇医保中对中医医院起付线降低一个档次,报销比例提高10%。在新农合中对县级以上医疗机构的中医药服务报销比例提高20%,起付线降低30%。利用地产中药材和适宜技术治疗常见病新农合门诊统筹给予全额报销。

    五、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

    玉树地震、舟曲抗洪救灾医疗救援工作中,我们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作用,受灾群众和伤员恢复快、疗效好、费用低,得到了有关部门的一致好评。通过对中医药参与公共卫生工作经验的总结,确定将中医药作为基本公共卫生的服务内容,面向社会向群众提供,在各级疾控和妇幼保健机构成立中医科,研究中医药预防疾病的方法和措施,各级卫生监督机构成立中医药监督科,监督医疗机构和公卫机构中医药法规政策落实情况。

    六、广泛宣传中医药。

    1、2003年,甘肃省卫生厅出台了《甘肃省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导意见》。2009年,继浙江富阳市召开的全国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会之后,甘肃省召开了全省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会。

    2、以传统文化为基础,以中医文化为背景,注重地域特点,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从岐伯医学、皇甫谧学术思想、武威汉代医简、敦煌医学等入手,挖掘中医药文献,取得了一些成果。出版的代表作有:《甘肃古代医学》、《敦煌医粹》、《敦煌中医药全书》、《俄罗斯藏敦煌医药文献释要》等;值得一提的是,在高等中医药院校率先开设了敦煌中医药学课程——《实用敦煌医学汇讲》。

    3、编辑出版发行中医药科普读物。如《甘肃省中医药养生保健手册》、《中医少年读物》、《中医治未病》等。

    4、以中医药历史名人为原型创排了大型现代秦剧《皇甫谧》,各地巡回演出110余场次,观众超过15万人次,用舞台艺术极大地传播了中医药文化。另外一部中医药人物历史剧《医祖岐伯》正在创排中。

    5、全省各级中医医院在医院基础设施建设上,从建筑风格、内部装潢、诊疗环境、形象识别等方面入手,充分利用庭院、大堂、走廊、候诊区、诊室等区域,全面展示了中医药文化,提高大众对中医药的兴趣,不断优化中医医院的公众形象和品牌价值,不断提高中医药服务的信誉度和知名度,引导广大群众主动、早期应用中医药服务。

    6、省卫生厅建立了《健康报》、《中国中医药报》记者站,要求全省卫生系统主动向“两报”撰写提供新闻信息,将甘肃卫生和中医药工作的先进经验和优秀典型向全国推介。同时,逐年提高“两报”在全省医药卫生系统的发行量,提高中医药的知晓率和普及率。

    7、建立中医文化宣传教育基地。甘肃庆阳市建成的岐伯广场和《黄帝内经》千家碑林,又名“岐伯圣景”,已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首批中医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单位。平凉灵台正在建设中医文化宣传教育基地针灸鼻祖皇甫谧文化园。

    8、在幼儿园小学开展中医启蒙教育。为了弘扬中医药文化,传承祖国医学,推广普及中医药知识,发挥中医药防病独特优势,庆阳市庆城县幼儿园试点开展了“中医药歌诀诵读”启蒙教育活动。

    9、2008年9月份,我省成功开展了“中医中药中国行”大型科普宣传活动,分别在兰州、白银、定西、天水、武威、张掖、酒泉等7市举行了启动仪式,开展了“中医中药中国行大篷车”进农村、进社区活动,共有98个医疗卫生单位、696名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参加义诊咨询活动,举行了22场专场培训和健康讲座,培训基层中医药工作人员1260人,社区居民参加健康讲座2280人,直接受益群众达8万多人。2010年又组织开展了全省中医药巡讲巡诊活动。

    10、全省卫生系统行政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开设微博。刘维忠厅长总结微博带给卫生工作九大好处:一是全省卫生工作的指挥平台;二是更大的社会管理平台;三是突发事件的预警平台;四是进行社会动员的平台;五是群众的导医平台;六是向百姓问政的平台;七是卫生系统防范职务风险的平台;八是交流社会管理经验的平台;九是卫生人员学习的平台。□

     

     

  • 责任编辑:tm211
  • 相关文章
  • 发表评论
  • 评分: 1 2 3 4 5

        
  •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