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文章首页 >> 专题 >>
  • 赵祥云:身在楼房,心在地旁 ——城镇化进程中的代际分化
  •  2015-04-20 22:44:07   作者:赵祥云   来源:   点击:0   评论:0
  •  【字号:
  •      大姑、三姨她们所在的几个村子前两年已经集体搬到了镇上的单元楼里居住了,这让仍旧住在村子里的村民甚为眼红,言谈话语中都流露着羡慕。而常年在外读书的我一直没有时间去大姑她们的新楼房里参观一下,所以今年过年就带上礼物到大姑家瞧亲(拜年)了。

    楼房里的烦闷

    走进大姑她们的小区,整整齐齐的二十多幢楼房闯入眼帘,深红色的外墙又喜庆又气派,楼下的私家车来来往往,走亲访友的人很多。爸爸说:“你姑你姨她们三个村子的人都住在这个小区,再往南边那个地方要建的楼是XX村的。”“那再过几年我回来,是不是咱们这些村都住进那几个小区了?那过年瞧亲不就不用东奔西走了,下楼走几步就到了?”表哥开的门,他和嫂子要去瞧亲,没说几句话就慌忙走了,家里就只剩大姑和大姑父。我像参观展馆一样,新奇地这走走那瞧瞧。大姑家的房屋设计跟城里完全一样,除了门口有个卫生间,卧室也有一个,厨具卫浴完全现代化,客厅的展架上摆满了各种工艺品,大大小小的盆栽也为室内增添了不少生机,大姑说这个小区里都是这样的。我兴奋地跑到大姑面前:“大姑,你们直接过上城里人生活了,啥都有,这可比你家原来先进多了,现在住这儿是不是天天都可高兴了?”大姑立马皱眉头:“高兴啥,我才不想当这城里人呢,我这老婆子上下个楼梯都怕被人绊倒,你哥跟你嫂子过两天又要回郑州了,家里又剩我跟你姑父,闷死了,楼下晒太阳聊天的也没多少,还都是别的村的老婆子,我也不想去。我原来住老家多方便,没事了我就去地里看看,拔拔草锄锄地,地方恁大,我想往哪跑就往哪跑,现在我顶多能到大路上转两圈。”大姑一脸的怨气。正说着三姨家的表弟打电话问我要不要去看电影,我纳闷大过年的他不用在家待客吗?他说:“没事,我妈在家就行,看电影又花不了多长时间,一会儿开着车回来赶上吃中午饭就行。”

    有地就有去处

    大年初七,快该回学校了,我想回老村看看。我们现在住在新村,但我从小是在老村长大的。每次给同学们说起老村,他们都觉得我是生活在自给自足的世外桃源。老村坐落在太行山下,总共也就十几户人家,村里荒地很多,随便开辟点空地都可以种点东西,所以家家都有好几块菜地。记忆中小时候家里的蔬菜是从来都不缺的,水果也很充足,我家就有7种果树(这直接误导了我,直到上大学我都一直以为除了热带水果,其他水果都是到处都有,很便宜的),村民们都是想吃什么就种什么,村后有条小河,村旁有片树林,树林和后山是动物和孩子们的天堂,全村的牛、羊、鸡都是在这些地方乱跑的。村民们还经常到山里采些常见的草药煮水喝,妈妈经常说喝这些可以预防感冒、败火……所以现在我经常跟同学们开玩笑说我身体好是因为我是吃无污染绿色食物,喝原生态中草药长大的,我小时候已经过上了现代人追求的高品质生活了。

    这些年村民都搬到新村住了,新村各种基础设施一应俱全,路灯,篮球场,健身器材都在使用,村里买车的人越来越多,开着车到镇上也就五六分钟的时间。所以除了房屋样式不同和我们多少还能种点菜,在生活便利和信息流通方面,新村跟镇上没多大区别。我的感觉是老村,新村,镇上是一个逐步接近城市的过程,当然这不仅仅是在物理距离上。老村现在还住着些不愿到新村住的老人。

    走在回老村的路上,突然看到前面走着的是还住在老村的一位老人,我赶紧追上。他是因为这几天过年才到新村和孩子们一起过年的,这年也快过完了,孩子们也要去上班了,他也就不想在新村呆着了。我问:“老村都没几个人了,恁冷清,还在山脚下,路也不好走,您干嘛不去新村住呢?”他马上反驳到:“新村有啥好的,你们年轻人上班上学喽住新村方便,那我去住新村,我在哪养我的鸡、猪?咱村的地都还在老村,也得有人照应着吧。唉,人老了,有地就有去处呀。”

    城镇化中的代际分化

    不可不说工业化、现代化给农民带来了福音,耕作条件的改善,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是明证。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分化,就像潮水退去时,跟着潮水走的都是年轻人,而被撇下在沙滩上的沙砾就是老年人了,不管这些沙砾是自己不愿走还是潮水带不动它走,它真真切切是被剩下了。我们明显可以感觉到现代化的生活是年轻人的乐园,却是老年人的冷宫。昔日的农村基本上是一个封闭同质的团体,农民世世代代都重复着上一辈人的生活经验,内化着祖祖辈辈的思想观念,就像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提到的。而今开放的农村敞开大门迎接城市的衣食住行,一切的一切,但在这个主动学习和被动授予的过程中,机会是均等的吗?享受到的成果是一样的吗?幸福感是同等的吗?农村有农村的惯习,城市有城市的惯习,每个场域都有自己的运行规则和逻辑规则,相互不可通约,当把它们融合在一起时必然产生问题。当代的农村年轻人由于在学校接受的是都市文明,也由于社会流动性的增强,他们早已认同城市生活,以城市的一切为自己的行为思考的参照物,他们既有自身主动融入城市文明的推力,也有城市化影响农村的拉力,因而现代农村年轻人表现出的是城市的惯习,老年人表现的则是乡村的惯习。而老年人和年轻人是同住一村,同居一家的,那么两种惯习的碰撞,夸张点说两种文明的碰撞,必然会激出火花,使农村这个场域出现危机。在现实生活中就表现为两代人会因守不守传统习俗,讲不讲清洁卫生产生的矛盾,老年人跟随孩子过现代生活后的不适,精神上的空虚孤独。当然我们不是要否定现代化,城市化,否定历史的进步,我们的问题在于在这个进程中如何平衡两种惯习,两种文化,如何完美或者说平稳地实现农村的城市化,现代化?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社会学硕士 赵祥云)

     

  • 进入专题:2015年回乡记
  • 责任编辑:lwh
  • 相关文章
  • 发表评论
  • 评分: 1 2 3 4 5

        
  •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